2021年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概念專題(一):節能減排初見成效 碳達峰、碳中和意義深遠
導讀:我國碳排放量從建國初7858萬噸到2020年已達到102.51億噸。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我國從“十一五”期間就開始節能減排,并逐漸取得成效,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隨后在多次重大工作會議和對外問答過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減少碳排放量具有長久而深遠的意義。我國碳排放量從建國初7858萬噸到2020年已達到102.51億噸。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我國從“十一五”期間就開始節能減排,并逐漸取得成效,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隨后在多次重大工作會議和對外問答過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
碳中和、碳達峰的概念
最近,碳達峰和碳中和這兩個名詞時常在各大會議和文件中被提到,許多人將碳達峰和碳中和兩者的概念混為一談,其實并不然。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排放量,碳排放量主要是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因此狹義上碳排量即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國際上在統計碳排量時所用單位也是二氧化碳當量(CO2e)。
再來看碳達峰和碳中和,這兩個概念實質都是針對碳排放量的一個目標概念,碳達峰是指在某一時刻,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在某一時刻,該地區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負抵消,達到相對意義上的零排放。
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
碳達峰與碳中和兩者的目的與意義都是限制碳排放量??茖W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以及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其中溫室效應是最為直接且嚴重的問題。202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的基線升高了約1.25℃,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參考期升高了0.6℃,逼近2016年的最熱記錄。根據監測2021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預計將超過420ppm,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長遠且重要的發展意義。
我國碳排放的現狀
我國碳排放量從建國初7858萬噸到改革開放14.6億噸,呈緩慢增長。進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長,到2019年根據數據顯示我國二碳排放量以達到101.7億噸。2020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國經濟快速恢復,碳排放量增長0.08%,達102.51億噸。
對比全世界來看,截至2019年,我國已經是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比重達27.92%。其次分別是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占比分別為14.5%、7.18%和4.61%,可見我國急需控制碳排量。
早在2005年我國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要節能減排。自從2005年我國“十一五規劃”中首次對節能減排提出要求后,我國宏觀經濟開始發生變化。從單位GDP的碳排放量來看,自2005年起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從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說明“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隨后我國持續采取節能減排的政策,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呈現進一步下降的趨勢,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僅為0.653千克/美元,僅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梢钥吹轿覈澞軠p排政策有顯著成效。
碳中和、碳達峰的政策規劃
我國首次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國家主席向世界表示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宏遠目標。隨后再多次重大工作會議和對外問答過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預計未來隨著我國節能減排政策的進一步出臺,我國碳排放情況將進一步改善。